(文稿來源:第一工程機械網)在中國非公路運輸行業,有一個較為特別的車型——非公路寬體自卸車。它無需大型礦用自卸車動輒數百萬的價格,其安全可靠性又遠超普通自卸車,很好地解決了中國用戶的痛點。它背后的締造者便是始終把“用心為用戶提升產品價值”作為核心經營理念的民族企業—同力重工。十幾年來,同力重工致力于做這個細分領域的“小巨人”,引領非公路寬體自卸車行業走向世界。 新的增長周期,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,非公路寬體自卸車前路如何?第一工程機械網高端專欄大咖匯走進同力重工,專訪同力重工副總經理楊建耀,解讀企業發展與行業趨勢。
記者(zhe):從(cong)打(da)造中國首款(kuan)非公路(lu)寬體自卸車(che)到現(xian)在,同(tong)力(li)重工不斷引領(ling)其向前發(fa)展。面對(dui)礦山現(xian)狀及客戶(hu)需求(qiu)的變化,同(tong)力(li)重工如(ru)何看待(dai)行業目(mu)前的發(fa)展? 楊:第一,非公路寬體自卸車這個產品從無到有,行業發生了幾輪重大變化。早期,同力重工的定位是做一款經濟適用的產品;發展到中期,更多的是關注產品的可靠性;現階段,行業對高效開采、綠色環保有了新要求,對產品的信息化也有了新訴求。
第二,從用戶的接納水平上看,目前,非公路自卸車產品已被主流的施工企業用戶完全接納,更多客戶認可這款產品。
第三,行業經過了初期極少數企業參與,到中期的幾十家企業,到現在回歸到極少數幾家優勢企業,可以說一個“春秋戰國”的時期已經過去了,現在面臨著創新和突破。
記者(zhe):在(zai)現(xian)有(you)市場規模(mo)下,企業(ye)競爭(zheng)的(de)核心關鍵點是什(shen)么?同(tong)力(li)重工(gong)的(de)差異化優勢又體(ti)現(xian)在(zai)哪里? 楊: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成熟可靠性,是行業競爭的關鍵點。同力重工的企業愿景和使命是成為工程整體運輸解決方案供應商,依靠獨創的同力工法,關注用戶需求端,從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滿足方面來實現。第一,進行量身定制的技術開發。第二是精益制造,根據用戶的需求,先有訂單,以訂單來組織生產。第三,為用戶實施定制化的零距離服務。
記者:在國家大力倡導建設綠色礦山的形勢下,同力重工如何平衡環保和效率兩方面的需求?
楊:環保方面,同力重工目前已經是中國砂石協會綠色礦山分會的會員單位,同力重工總經理許亞楠先生也是綠色礦山分會副會長。
用戶層面,第一,同力重工在綠色礦山理念下開發產品,在產品的節能減排方面做出了大量貢獻;第二,通過技術能力,實現產品節能減排,同力重工的產品比同行大部分產品要節約3~5%的油耗。第三,產品的安全性是基本保障,早在產品發展的第二階段,同力就在產品的舒適性、安全性上做了大量工作。
記者:您如(ru)何看待信(xin)息化(hua)、智能化(hua)在行業(ye)的應用?在這方(fang)面,同力重工主要(yao)做了哪些(xie)工作? 楊:信息化是應該緊緊追趕的潮流,作為制造型企業,必須積極嫁接在產品上來實現。同力重工已經實現了批量化的自動擋駕駛產品,40噸、60噸自動擋車型在市場上的應用已超過三年。
無人駕駛是一個新的方向,2018年1月份,同力重工無人駕駛產品場地內的實驗已取得成功,下半年,將實現無人駕駛成組使用。
同力重工還會積極推行車輛檔案管理系統。為用戶提供一份完整的數據,展示車輛在整個使用環節所用到的配件消耗、油耗、施工的一些重要數據,同時,利用它發現產品的故障點,為優化產品做技術和數據搜集,與用戶同步建設智能化、數字化、信息化礦山。
記者(zhe):非公(gong)路寬體自卸車在(zai)國內市場(chang)的普及度和(he)接受度已經很高了,在(zai)國外市場(chang)是一種(zhong)怎樣的情況? 楊:2011年,許亞楠總經理才允許同力重工產品向海外走。這個階段同力重工的產品已走過了七年歷程,產品的先進性、可靠性都有了新的發展。同力重工當時定下目標,在服務保障不了的國家,不允許銷售一臺非公路寬體自卸車。早期產品出口以東南亞為主,最近幾年,同力重工不斷優化市場結構,比如說,跟著中國水電集團在非洲進行施工,和紫金礦業在國外近十個礦山里面聯合施工,發展步伐非常快。
目前同力重工的非公路寬體車的銷量大概有40%來自“一帶一路”項目。中國大型施工企業為同力重工的產品走出去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。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是,同力重工參與的巴基斯坦第一個大型露天煤礦建設,100多臺設備,長達三年多的施工,現在完成土方量已超過一億方。
記者(zhe):未來行業會呈現怎樣的一種發(fa)展趨勢(shi)?同力重工在產品和規劃(hua)方面將怎樣布局? 楊:未來行業的發展,首先是高效、綠色、安全,然后是智能化。同力重工作為行業的開創者,會以用戶需求為第一導向,追求用戶的價值創造。通過技術的傳承和創新,朝這個方向不斷布局我們的產品,調整經營模式和組織結構,更好地滿足用戶的新需求,努力踐行業引領者的責任,做行業的效益標桿和價值典范。